學長,看過您博客很多的文章,但是感覺沒有一篇是針對四辯的。四辯感覺和其他辯位是完全不同的,一辯稿子已拿穩,二三辯需清晰思路,守住戰場,但是四辯總覺得無法完全臨場發揮,又不知該如何準備,死稿上場過於僵硬。剛開始學辯論半年,一直是四辯手,求百忙之間抽空一答!
常常當結辯,卻很少談結辯——有時候,是因為近鄉情更怯。
更多時候,是因為在一場辯論中,結辯通常不是來參賽的。
結辯,通常是來變魔術的。
試想:一場比賽,經過了一辯、二辯、三辯的申辯、攻辯、答辯、對辯和自由辯……等到了結辯時,我方想表達的立場,通常,前面都已經表達了;想呈現的論據,通常,前面都已經呈現了;想提出的質疑,通常,前面也都已經提出了。
而表達了該表達的立場,呈現了該呈現的論據,提出了該提出的質疑後,正常情況下,就該贏了。
卻沒贏——則問題就大了。
沒贏,代表我方有些立場,講過好幾遍,但大家沒聽懂。
或聽懂了,卻依舊不接受。
又或對手的論點,你質疑,但效果不如預期。
這類問題,一旦發生,都是很結構性,很致命的!
此時,結辯上場,自信滿滿,將前面說過的內容,用事先備好的稿子,以更慷慨激昂的方式,從從容容地,再講一次……然後,就想贏。
則若非藐視裁判智商,便是在鄙視隊友努力。
結辯要變的第一個魔術,就是他得判斷局勢勝負。
試想:廝殺之際,互有敵意,局面越緊繃,雙方越入戲——身陷其中,你越容易低估情勢、高估自己!於是對方的每句批評,聽來都強辭奪理,我方的每段陳詞,感覺都字字珠磯,甚至連裁判的每個表情,當時看來,彷彿都充滿鼓勵。
通常,那不是壞事,坐上辯士席,那是選手的自信。
但一位好結辯,卻得要努力成為一位「坐在辯士席上的觀眾」……身處隊伍之末,他看似參與,卻帶著微微疏離,雖屬一方,卻旁觀整場拉鋸,當隊友越打越認真,結辯卻總在想辦法,讓自己的眼睛保持陌生。
因為在上場前,每個結辯都必須做出一個最重要的判定:
比賽到了這階段,咱們會不會贏?
而他跟觀眾越貼近,對現場的解讀越中立,便越能回答這問題。
不知「何時會輸」的結辯,不可能是好結辯。
於是,知道局面不利,知道自己手握最後一擊,當結辯的,慢慢就會明白一個道理:
之前那一套,要能贏,現在早就贏了!
同樣的話,再講一次,不會有奇蹟。
這時候,還會想在台上照著腳本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,去當一辯!還會糾結於某個攻防優勢打算繼續撲上去撕咬幾口的,去當二辯!還會一副談笑自若羽扇綸巾的……去當教練!
緊要關頭,能感受到「大事不妙」的結辯,說起話來,自然便會有一股「焦急感」(是啊,有可能輸,當然急)。而當一個人發自內心,迫切地想表達一件事的時候,其率真的神色、無修飾的措詞、想扭轉的灼熱,便無一不在透露出訊息。
請記住,觀眾不是笨蛋,只要你一開口,他們就能分的出搞不清狀況時的裝腔作勢……與命懸一線時的捲袖對峙!
隱隱約約,他們都會感覺到:
嗯,接下來的這三、四分鐘裡,有些事可能要不一樣了。
結辯的第二個魔術,就是他能聽懂對方立論。
常在比賽結束後,聽選手抱怨:裁判聽不懂咱們的論!
偶爾好奇,不免當面問一聲:你聽懂了你的對手,今天用的是什麼論嗎?
問完,十次中有八九次,他們說的,和我所聽的不是一回事。
有個問題,向來少人提——那就是當今辯論賽,已然是個高度分工的過程。
像一辯,只管申論。手裡捏著稿,背完,鬆口氣。
心理上,這傢伙就差不多是要準備下班了。
至於二、三辯,管質詢的,老盯著對手反應;管攻辯的,光留心論證缺失。
而自由辯,更別提,無非後手追前手……再一句頂一句。
高度分工的背後,風險,都在於見樹不見林。
兵荒馬亂中,整支隊伍,有誰會注意對方「說對」了什麼嗎?
有誰會觀察,對方立論的真意呢?
在搞懂對方企圖前,有誰會願意,暫時忍住攻擊的欲望?
聽完論點後,有誰會暗自擊掌,說聲「靠!這個切點實在妙」?
答案是:有的!
有個人,他很閒。大半場比賽,只有他都沒事幹。
所以也只有他,可以認真、仔細(甚至帶點鑑賞)地聆聽對方立論……只有他,能夠(且必須)聽出有哪些偏誤,只是對方選手的一時口誤;有哪些反駁,只是錯誤理解下的過度交火。
因為最後三、四分鐘,最後一次發言。
他不能偏,不能浪費時間。
結辯的第三個魔術,就是他得幫評審下判斷。
一向認為:在辯士的養成中,獲益最大的,莫過於親身當幾次評審。
因為往往直到那一刻,他才會深刻地理解到——坐在台下時,那些老傢伙到底在想什麼?
他才會知道,評審不是神。
每個環節,才幾分鐘?辯題兩端,哪有對錯?
邏輯穿插,誰能嫻熟?辯手說話,何曾慢過?
於是瞬息萬變中,但見台上立論駁論申論推論謬論悖論加上種種理論交錯出的結論——幾番唇槍舌劍,幾段俏皮話引發過幾陣大笑後,咻,比賽結束!
然後,就要你點評、判勝負。
那一刻,十次中有七八次,評審是搞不清楚誰贏誰輸的。
好結辯,知道評審的心情。
是的,他知道那種在衣冠楚楚下的手足無措;知道眼花撩亂看著天上的妖魔混戰時,心底的那種空虛寂寞;知道如果可以,評審其實都很需要被幫助,被解惑,被撫摸……
他知道,辯論賽,不能傻傻地「等」評審來決輸贏。
所以,他更想要「逼」評審去判勝負!
是的,所謂結辯,其實,就是在「教台下該怎麼看比賽」的過程——你從裁判的角度,去體諒他們的難處,去揣摩他們的感觸,去思考他們糾結的是什麼。
此時,光是知道己方「說了」些什麼,沒用!**你還得要確認,裁判究竟「聽了」些什麼。**
此時,光是熟悉己方立論,沒用!你還得要聽懂,對方到底怎樣立論。
這樣一來,你才能攤開雙方的盤算,才能「客觀」地幫評審分析場上局勢,說穿對方今天準備怎麼贏?咱們又要打算怎麼破?
你說的話,最好公道一點、敦厚一點,用詞不能那麼「絕」,態度不能那麼傾斜,適度承認自己的劣勢(沒劣勢,就不用來學結辯了),但強調依然獲勝的理由。
簡言之,你要讓裁判可以用那些話去思考——甚至,去點評。
是的,你沒聽錯,最好的結辯,就是讓評審居然可以「藉著你的話來點評」。透過你的整理,他等一下上台後,便能提綱挈領地,告訴大家剛才雙方的觀點為何?各有哪些優缺點?勝負關鍵,又在什麼地方?
你分析得越清晰,越客觀。
他的意見,越不同,就越有壓力。
以至於,最後那個勝負的關鍵嘛……
唔,他覺得某方在結辯時看法,相當有道理。